2008年,全国报纸总印量为1594 亿印张,同比减少2.45%,为16年来我国报纸印量首次下降。而在2008年我国报纸印刷设备的发展情况如何?报业印刷设备市场在2009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又将呈现怎样的变化?《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报业协会印刷工作委员会顾问夏天俊和德国高宝中国公司轮转部前任经理赵林。。(作者:李彦 海艳娟)
去年报业设备厂房投入10亿元~15亿元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内仍有很多报社购买了进口设备或国产设备,进行设备更新升级。他们或是因印刷厂搬家的契机购进设备,或是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扩展改造,还有的企业是为了备战奥运。
据夏天俊估算,2008年全国新建的工厂加起来大概有30家。他介绍说,一般买进口印刷设备时间比较长,从谈判到签约再到交货最少要一年半,因此在2008年,有的机器是报社2007年就订购了,2008年安装;而有的是2006年订购的,2008年才投产。
此外,从赵林那里了解到的情况是,2008年我国主要有工人日报社、郑州晚报社、南京日报社、新华日报社和大众日报社招标购买了进口印刷设备,而国产机的需求量和销售量也不少。例如,南方日报社购买了12塔的上海高斯,江西日报买了3个塔的北人中型机;青岛日报社2007年买了北人的机器,2008年第二次又买了北人的3个塔的机器;长春的新文化报社买了6个塔的上海高斯机器……
夏天俊表示,2008年报业印刷设备和新厂建设投资总额大约为10亿元~15亿元人民币。
今年报业设备投资力度降低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报业印刷设备经历了由铅印向胶印的转变过程,至今已有近20年。夏天俊介绍,我国报社对印刷设备在20世纪90年代的投入是最多的,投资量最大的是在1995年~2002年,尤其在1995年~2000年间,每年的投资都不下20亿元~30亿元人民币,包括买印刷机、CTP、建厂房及各种配套设备等,一般都需花费大概20多亿元人民币。与之相比,近几年报社对设备和新厂建设的投资已大大减少,而2008年的10亿元~15亿元人民币的数值相对来说更是不多了。赵林表示,2008年的设备销售额比2007年最起码要减少二成。据他介绍,2008年有报纸印刷设备新需求的企业只有四五家,总需求减少。
夏天俊认为,报纸年印量较上一年涨跌3%左右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报业发展的大局。而且在2009年还有多家报纸印刷厂打算购买设备,相信这种印量下降的局面很快就会稳定下来。
但是他预计,2009年报业设备投资力度还会降低,原因在于虽然在近一两年内没有很大的刺激性需求,即使有上海世博会、广东亚运会和广西东盟博览会,但这些都是局部的,对于全国来讲不能改变整体形势,因此2009年可能发展比较平稳。
而赵林表示,2009年印刷设备的销售形势与2008年不相上下,而且他对报业在“严冬”过后是否能复苏到之前的情况持谨慎态度。
可以预见,经历了约20载的转变升级,跨过2008年,我国的报纸印刷设备将进入稳定发展期。
大型报印设备依赖进口 国产机占据小型机市场
据记者了解,报业每年要更新升级的约200台大、中、小型轮转机中,国产机占80台~120台,进口机占60台~80台,而且新增设备中约有50%是15万张/小时以上的大型机,中型机更青睐7.5万张/小时以上的新机型。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国产机销售量和需求量并不少,那么,各报社是如何在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中进行选择的?而进口设备与国产机器又各占何种地位?根据赵林的解释,这主要由2个因素决定。
一个因素是生产能力的问题。在2008年,我国主要有工人日报社、郑州晚报社、南京日报社、新华日报社和大众日报社购买了进口印刷设备,而他们购买的都是大、中型设备。赵林举例说,大众日报社和工人日报社之所以买进口机,是因为国产机都还没有双幅印刷机的技术,他们的生产能力决定了他们只能买进口机器。而南京日报社和新华日报社虽然买的是中型机,但是他们又配了半商业功能,这种机器设备国产还没有。就产能上,国产机与进口机相比的确相差甚远。夏天俊说:“国产机没有大塔,印刷报纸的设备都是在5万印张/小时以下。”
同时夏天俊还表示,国产机在价格上确实有竞争力,而且这几年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它们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报业的需求,机器质量还亟待提高。他介绍说:“国产机标明的每小时印数往往不能达到。比如机器标明是4万印张/每小时,但实际上开不到4万印张/每小时,只到3.2万印张/每小时~3.4万印张/每小时。而且质量不稳定,一般刚开始试机时还可以,但运转起来以后就开不到那个数。而进口机器性能就很稳定。”
另一个因素则是价格问题。近2年随着国产机产量、质量的不断提高,设备进口量有所下降。赵林表示,国产小型机不但价格相对较低,而且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买家较多。总体来看,大报社买进口设备的多,但是像地市级的报社,主力机型还是国产机。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即大报社也有一部分买国产机器作为生产能力的补充。
而报社又是如何在各大进口品牌机器间进行选择的呢?在2008年购买进口设备的5家报社中,郑州晚报社、南京日报社和新华日报社都购买了原来设备厂商的机器。“以上这3家之所以买原来设备厂商的机器,搬家起了很大的作用。”赵林说,他们在购买新机器的同时还要扩大厂房,把印刷厂由市中心向市区外转移,因为原来的设备提供商承诺可以给他们原有设备进行搬家,所以原来卖家的胜算比较大。工人日报社则在原有3塔机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塔,而大众日报社则由高斯转向德国高宝。
问及大众日报社选择改变的原因,赵林表示,该厂原先使用法国高斯的中型机器,而此次要买大型设备,但这种大型设备是高斯在日本生产的。“他们认为,日本厂生产的大型设备跟德国高宝生产的大型设备在技术上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倾向于买欧洲的设备,从而选择了德国高宝。”具体而言,欧洲机器主要在控制系统上占有优势,集成化程度较高,而高斯在日本生产的机器的控制理念相对落后,集成化程度低,因而不如高宝受用户欢迎。
未来报业印刷设备需求仍有较大市场
分析影响国内报纸印刷设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国内市场需求动力和国际整体形势不利对其发挥着正负影响。处于二者不同张力作用下的国内报业印刷,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而与之相伴的是,国内印刷设备也会稳步发展。
首先,据了解,国家规定印刷设备的折旧期为10年(原来是14年)。自1993年开始,全国报业印刷设备从铅印改成胶印机以后,胶印机从只有600台发展到如今的3350台,但是“我国这3000多台机器里面现在已有一半使用期超过了10年折旧期限,而且最早的600台现在已经基本上都报废了。我国报印设备每年都要淘汰报废不下200台左右,所以报业每年都买机器就是这个道理。”夏天俊如此解释了报业每年都有新设备需求的原因。
他还补充说,现在我国每天的报纸印量最少是5亿印张,如再加上上纸、换版等程序,实际的印刷能力是7亿印张,那么要保持这个数字就必须要保证印刷设备的充足,每年就需要不断地更新设备。
其次,纸媒体是广告的主要投放市场,而广告投放额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报纸版面的增加,而增加版面的完成就要取决于印刷能力的提高。夏天俊认为,将来的报纸肯定是依靠广告来支撑的,广告刊登就得依靠报纸的版面。据有关行业部门预测,2009年,全国的广告投放量仍会有19.5%的上升幅度。因此版面的增加也成了报业印企不得不花大成本增加机器的原因之一。
再次,夏天俊认为,国家推出的“三农”政策对农村地市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与改革会催生出一些地市报,而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农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和措施下,纸媒广告机会将会更多、空间更大。此外,传统纸媒受到了新媒体的很大冲击。但是他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去网络上、手机上看新闻,现在中国的老百姓需要报纸,宣传、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需要报纸。另外,他还表示我国人均报纸占有量仅为每千人80多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说明我国报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报业印刷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也必然会稳步发展。基于这些因素,我国报业仍然有较大的印刷设备需求市场。
赵林则客观分析了近年来报业印刷设备市场发展的形势。他说,最近2年,全球报纸印刷设备市场的需求量在降低,大型报纸印刷设备采购项目在经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需求高峰后,进入了低谷期,报纸出版商们对于报纸印刷设备的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因此使得报纸印刷设备的发展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随着报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报社整体利润率不断减少的今天,如何减少资金投入、降低印刷成本将会是报纸出版商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赵林还表示,随着新兴电子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报纸读者正在不断向互联网、手机等互动、即时型数字媒体转移。据美国一家主流媒体报道,因经济衰退加重和互联网带来的压力,美国已有30多家日报申请破产保护。此外,根据世界报业协会(WAN)的统计数据,在过去5年里,只有印度、东欧等报业发展起点较低的国家其传统报业市场有强劲增长,而世界主要报业大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已明显进入发行量下降的通道,传统报业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